2017
王众托院士:中医整体观与系统科学理论天然契合

日期:2017-07-21 14:15:47

A+ A-
王众托院士:中医整体观与系统科学理论天然契合
 
来源:新华社
 
      在一位系统工程专家眼中,中医会是什么样子?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可以逐步用现代科学来进行解释,但还有相当多内容,可能超出了现代科学所能理解的层次。但无论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医的整体观与系统科学理论天然契合。”著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日前他在大连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
王众托院士
 
      中医本质:与系统科学高度相关
 
      已经89岁高龄的王众托,仍然坚持每天朝八晚五的8小时工作制,过着从家到办公室、再到图书馆的规律的“三点一线”生活。他虽然身材偏瘦,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很多工作仍亲历亲为,就连演讲用的展示文件,都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
 
      “我国学者将‘系统’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论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结构与功能紧密相关。中医理论从天地人三者关系出发,注重整体观,强调人自身是一个整体,同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理论和中医整体观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一部分就来自中医。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与系统科学高度相关,两种学科可以互相借鉴,推动发展。”王众托认为。
 
      “与西医把机体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不同,中医强调的是人体平衡,包括人体自身内部的平衡,人与社会、自然界的平衡等等,中医是从整体来把握寒热、虚实、表里的关系。现代医学也越来越注重从整体研究人的健康问题。如人们经常说的‘身心社会医学’,就强调讲人的身体、心灵与社会生活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中西医两种理论和实践在系统思想、方法的运用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除了在科学技术层面系统科学技术的运用之外,中医药的推广应用,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不可回避地还涉及到政策的引导,患者的认识与习惯的接受程度,社会经济条件与文化的氛围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影响因素,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都是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对于近些年来中医领域出现的医疗和养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以及从中药材的种植直到熬好的汤药送到患者家中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王众托认为,这是一种值得鼓励、具有发展前景的探索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但他同时提醒,中医药全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横跨多个产业,覆盖多个地区,与政府、企业、社会等都有联系,受到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涉及医学、药学、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学科。“其中,不同行为特点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由此会产生较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来研究、把握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中医传承:隐性知识是关键
 
      多年来,王众托院士致力于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与工具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开发。他从知识管理角度,谈到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中医不仅包含很多可说可写的显性知识,还包含大量来源于实践经验,以及医生的创造性、灵感、顿悟等高级心理活动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因此,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问题,其中隐性知识的作用极为关键。王众托表示。
 
      “中医药知识中,隐性知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和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中医学独特优势和疗效的来源,同时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所在。例如中医大夫经常说病人的‘气色不好’。这里包含多种潜在因素。你能全面说出气色不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吗?只能靠直觉来判断。此外,中医的许多概念和症状更多地从功能性着眼,只能借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如滑脉被描述为‘如珠走盘’,都带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化,这些都对知识的传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众托说。
 
      从思维方式来说,中医与西医相差甚远,所以对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也不一样。王众托认为:“西医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有比较严谨的理论;中医则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因为无法深入物质器官层面,而是从功能层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以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我国系统学科的创建者钱学森倡导的思维科学,认为形象思维的研究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方法,中医学中提到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象’。有静态也有动态过程,比如人体从退烧到发烧又退烧,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动态的‘象’。中医着重‘象’思维,甚至运用基于象思维的思想实验。思维方式不一样,对病的诊断、治疗不一样,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方式也不一样。”
 
      “因此,从知识传播和创新的角度看,中医药的教育传承体系,应尽可能体现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不应简单模仿、照搬西医的模式。”王众托说,“中医传承是创新发展基础,中医那么多有用的知识如果无法有效传承,创新发展也将是无本之木!”
 
      王众托同时建议,中医传承发展过程中,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借助现代科技,如有效借助计算机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把名老中医的诊断、处方等经验集成起来,把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进一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要把生物科学与工程的新方法、新工具深入运用到中医和中药的研究和临床中去。要真正做到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从相互配合、相互耦合直到相互融合。
 
      中医教育:着重培养系统直觉
 
      西医可以通过讲课、实验、解剖、实习来传播与传承,而中医除了大量显性知识之外,包含了和经验、悟性等隐性知识有关的内容。王众托认为:“中医的学习与传承需要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转化着眼,着重“直觉”的培养和运用,所以中医的传承仅靠课堂讲授是不行的,也需要‘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长期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徒弟只有通过观察细节、密切接触,潜移默化,才能体会、学习到师傅的思维方式和看病本领。”
 
      作为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王众托曾提出“系统直觉”这一概念。他将“系统直觉”定义为“能够敏锐地把复杂问题看作是潜在的系统问题,或者独出心裁地创想出新的系统的一种直观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于过去处理复杂问题积累了经验和具备整体性的系统知识而形成的。这种对系统的直觉,在工程规划设计、集成创新、故障诊断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王众托认为,中医强调整体性,而临床诊断所使用的望、闻、问、切方法又是以直觉为基础的,所以是“系统直觉”运用得最广泛和最成功的领域,只是人们没有自觉认识和体会到这一点罢了。
 
      “由于不同人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同人的系统直觉层次不同,中医大夫的水平也因此有高下之分。有的人能够在一些混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独具慧眼看出系统运行发展要害之所在,并迅速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种人实际上就具有了一种高层次的系统直觉、一种系统洞察力。很多领域的集成创新效果,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都取决于系统直觉层次的高低。”王众托认为,“而中医的长处,恰好在于系统直觉的运用。”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举例说,他曾患过肺炎,消炎后人总要咳嗽,许多同样的患者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咳嗽时间少则数周,多则半年,并多次反复。他后来幸遇一中医大夫,认为是病虽在肺部,但根在肠胃,于是就从调理肠胃进行治疗。“神奇的是,肠胃问题解决了,长久的咳嗽竟也好了!”王众托说,“这说明,人的确是一个整体,肠胃调理好也能治愈呼吸系统的病症。中医看病,就是从系统整体出发来解决问题,运用系统直觉发现解决方案!”